【案情簡介】
喜歡理財的周女士經人推薦,購買了某網站的理財產品,當遇到操作問題時,其通過網絡搜索該公司的客服電話進行咨詢,但不料搜索到的客服電話正是不法分子所留下的假客服電話。當假客服在得知周女士的賬號以及16萬元賬戶余額后,對周女士謊稱,其賬號已被“保護性凍結”,讓其轉賬到指定的“安全賬戶”。而當周女士將賬戶中16萬元轉入所謂“安全賬戶”中后,騙子隨即將錢轉入異地賬戶,并分多筆從ATM取現,完成洗錢。業內人士分析,不法分子正是利用網絡信息真假難辨的特點,對周女士實施了詐騙。
除此之外,曾紅極一時的比特幣交易也成為不法分子洗錢的新渠道。國內某比特幣交易平臺自上線以來,通過高額的投資回報為誘餌吸引4000多名會員加入,受害人喬某也受到10倍杠桿高額回報的誘惑,通過第三方支付機構向該交易平臺賬戶充值9萬元,用以買賣比特幣。然而某一天,當喬某像往常一樣查看賬戶收益時,卻發現該交易平臺無法正常訪問,賬戶內資金無法轉出。后經公安機關調查發現,該交易平臺的管理者劉某、金某、黃某將會員的錢通過多張銀行卡轉賬取現,購買房產、店面,并用于消費、賭博等,構成洗錢犯罪。
當下,互聯網理財已成為投資者理財的重要方式,然而網上理財平臺及產品魚龍混雜,少數平臺甚至成為不法分子洗錢的新渠道。因此,投資者在享受互聯網理財便利的同時,更要注重理財的安全性和合法性,在保障資產安全的前提下獲得理財收益。
【溫馨提醒】
關于互聯網投資者如何防范洗錢風險的問題,目前網絡理財平臺魚龍混雜、監管不足,建議投資者首選受監管機構監管、運作規范的金融平臺。對于網絡信息要仔細甄別,不要輕易通過網銀、電話等方式向陌生賬戶匯款或轉賬。對于網絡信息要時刻警惕,不可因貪占便宜而落入騙局。